區塊鏈 – 原始區塊鏈 ,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它包含一張被稱為區塊的列表,有著持續增長并且排列整齊的記錄。每個區塊都包含一個時間戳和一個與前一區塊的鏈接:設計區塊鏈使得數據不可篡改 — 一旦記錄下來,在一個區塊中的數據將不可逆。
區塊鏈的設計是一種保護措施,比如(應用于)高容錯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區塊鏈使混合一致性成為可能。這使區塊鏈適合記錄事件、標題、醫療記錄和其他需要收錄數據的活動、身份識別管理,交易流程管理和出處證明管理。區塊鏈對于金融脫媒有巨大的潛能,對于引導全球貿易有著巨大的影響。
2008年由中本聰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在隨后的幾年中,成為了電子貨幣比特幣的核心組成部分:作為所有交易的公共賬簿。通過利用點對點網絡和分布式時間戳服務器,區塊鏈數據庫能夠進行自主管理。為比特幣而發明的區塊鏈使它成為第一個解決重復消費問題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的設計已經成為其他應用程序的靈感來源。
1991年,由Stuart Haber和W. Scott Stornetta第一次提出關于區塊的加密保護鏈產品,隨后分別由Ross J. Anderson與Bruce Schneier&John Kelsey分別在在1996年和1998年發表。與此同時,Nick Szabo在1998年進行了電子貨幣分散化的機制研究,他稱此為比特金。2000年,Stefan Konst發表了加密保護鏈的統一理論,并提出了一整套實施方案。
區塊鏈格式作為一種使數據庫安全而不需要行政機構的授信的解決方案首先被應用于比特幣。2008年10月,在中本聰的原始論文中,“區塊”和“鏈”這兩個字是被分開使用的,而在被廣泛使用時被合稱為區塊-鏈,到2016年才被變成一個詞:“區塊鏈”。在2014年8月,比特幣的區塊鏈文件大小達到了20千兆字節。
到2014年,“區塊鏈2.0”成為一個關于去中心化區塊鏈數據庫的術語。對這個第二代可編程區塊鏈,經濟學家們認為它的成就是“它是一種編程語言,可以允許用戶寫出更精密和智能的協議,因此,當利潤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能夠從完成的貨運訂單或者共享證書的分紅中獲得收益”。區塊鏈2.0技術跳過了交易和“價值交換中擔任金錢和信息仲裁的中介機構”。它們被用來使人們遠離全球化經濟,使隱私得到保護,使人們“將掌握的信息兌換成貨幣”,并且有能力保證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得到收益。第二代區塊鏈技術使存儲個人的“永久數字ID和形象”成為可能,并且對“潛在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提供解決方案。14 -15截至2016年,區塊鏈2.0鏈下交易仍舊需要通過Oracle,使任何“基于時間或市場條件[確實需要]的外部數據或事件與區塊鏈交互”。
在2016年,俄羅斯聯邦中央證券所(NSD)宣布了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試點項目。許多在音樂產業中具有監管權的機構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測試模型,用來征收版稅和世界范圍內的版權管理。2016年7月,IBM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個區塊鏈創新研究中心。2016年11月,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個工作組舉行會議,討論了關于區塊鏈政府治理模式的發展。據Accenture的一份關于創新理論發展的調查中顯示,2016年區塊鏈在經濟領域獲得的13.5%使用率,使其達到了早期開發階段。在2016年,行業貿易組織共創了全球區塊鏈論壇,這就是電子商業商會的前身。
該概念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提出,中本聰創造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在創世區塊里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話: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于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當時正是英國的財政大臣達林被迫考慮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的時刻,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
區塊鏈的時間戳服務和存在證明,第一個區塊鏈產生的時間和當時正發生的事件被永久性的保留了下來。
比特幣公司BTCC于2015年推出了一項服務“千年之鏈”即區塊鏈刻字服務,就是采用的以上原理。用戶可以將通過這項服務將文字刻在區塊鏈上,永久保存。
標簽: 前端觀察 網頁設計 南昌網站建設 網站制作 網站建設 南昌網站開發 app開發 微信小程序